包装密封性确认:生物挑战
厂房、设施、设备
各位老师好,想问一下包装密封性确认使用微生物侵入法挑战,操作时涉及持续10min,压力0.025MPA的挑战,在最后结果观察时观察到阳性变浑浊(未扎盖,正常),三个铝桶及阴性均澄清,但四桶内培养基的颜色有明显差异,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024-03-16 14:10 用户pidx     
1个回答

您做的方法好像不对。Microbial Ingress Test 需要根据孔径大小来做验证。请提供更详细的信息以便帮助您。 

2024-03-17 16:55 Xmwangtm14xvfz4x3hbic     
用户pidx 2024-03-17 18:03

是的,根据CP指导原则9260以及USP的1207.01均要求要进行不同孔径的验证,我们在做之前确实没进行验证,无法判断目前的情况与泄露孔径是否有关系。
现我将当初实验的完整情况重新描述下,老师您看是否有分析的意义:
1、准备条件:密封性共准备1组阴性,3组试验组,1组阳性,使用TSB培养基溶液(配制后经车间过滤系统除菌,并进行适用性检查,合格)作为填充物,15L铝桶装1/3TSb溶液,除阳性组外均使用轧盖机轧盖密封,高浓度菌液1L(>10^6cfu/ml)。
2、阴性组(1):在操作时阴性组不接触菌液,直接置于32.5℃,倒置培养14天;3组样品组依次按照:
3、试验组(2、3、4):在>0.025Mpa压力下倒置浸泡在高浓度菌液中持续10min,然后泄压恢复常压再浸泡30min(如果容器有泄露使容器内溶液压力改变并倒吸来菌进入内),完成后32.5℃倒置培养14天;
4、阳性组(5):本身未轧盖,仅使用盖子盖住,以试验组相同方法操作。
5、观察标准:阴性组、试验组桶内TSB溶液不得浑浊,阳性组桶内TSB溶液浑浊。
6、实际观察到结果:阳性组浑浊,阴性组及试验组澄清;
7、问题:三组试验组内的TSB溶液虽未澄清,但颜色与阴性组相比均不一致,不确定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想问下这种颜色变化是否为微生物造成的?并且如果挑战失败,进入微生物那么应当出现浑浊(因为培养时间较长14天,应该有2的几百个次方的微生物生长了),但是实际未浑浊,如果有死的微生物是否可以有判别的办法?感谢老师解惑。
颜色情况详见下图(颜色已排除不同容器或光线造成的差异):

铅笔小旧 回复 用户pidx 2024-03-18 09:49

颜色变化确实没啥经验,不过我们对于是否长菌的判断就是是否浑浊,如果没有浑浊,就判断未侵入了

亦心 回复 用户pidx 2024-03-18 18:48

我看了下试验过程,很详细了,图对帮助理解问题也很有用。

先说下我的观点,后续可以考虑试一下或者希望可以帮助分析。

个人觉得试验设定的阳性和阴性设置比较合理。但是此时需要关注几个问题。

①使用的菌种对培养基和培养条件是否适用?看到做了适用性,但是有可能菌株生长比较慢,虽然适用性结束的结果可能是好的;

②试验条件。轧盖的情况下,铝盖-密封圈密封较紧密,泄露较小;对比阳性的未轧盖,这个条件(>0.025Mpa——应该是小于吧?)很容易从胶圈的缝隙进入培养基,所以呈现浑浊的情况。这个浑浊和菌液浓度(影响进入量)和培养基的量有关系。即可能阳性进入较多,其他三个进入较少,在同样多的培养基条件下浑浊条件不一致。这也会有个泄露孔隙的问题

个人对此后续操作的建议:如果所有培养基都还在超净台,建议将所有测试样品的培养基继续培养或采用菌种合适的培养基转接进行扩增试验,看看是否能够分理出和阳性相同菌株的微生物。

重复以上试验,看看试验是否有重现性,比如用不同批次的铝桶、不同批次的培养基分别进行。

或采用轧盖的铝桶激光打孔做“阳性”对比,看下小孔径下的培养结果

用户pidx 回复 用户pidx 2024-03-19 13:24

谢谢你的解答,我有以下信息补充,1、本次入侵实验选择的微生物为铜绿假单胞菌,在培养基适用性检查时,培养3天,已达到要求;2、本次培养14天,从时间上来讲是要长于培养基适用性检查时间的;3、如果入侵实验过程中有微生物进入,那么按照铜绿假单胞菌约40min繁殖一次的特性,那么14天应当经过2^300次左右,就算扣除死亡的微生物,剩余的微生物也很多,足以保证TSB溶液浑浊。
可惜的是,当时观察过程中未使用灭菌的烧杯称取溶液,没办法再继续培养。

用户pidx 回复 用户pidx 2024-03-19 13:25

目前我们也是这样判断,准备更换包装密封性验证办法,考虑核黄素加紫外检测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