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种传代稳定性要超过实际生产多少代才可以呢?
QAQC临床研究注册申报

各位老师,好:
生物药,新药,临床二期阶段,都是原液和制剂都是委托生产的。

  背景描述:


1, 在生产临床一期产品后,制剂从A场地进行了场地转移生产,委托B公司生产(因为原液就是在B场地生产的,现在给整到一起了)。

2, 之前菌种一份也是委托B公司保存的,另外一份保存在C公司,当初B公司也做了传代稳定性,一直做到40代都是稳定的。现在准备把在B公司保存的菌种委托给D公司进行保存,要求D公司也进行菌种传代稳定性,结果在传到第5代~10代之间,出现了问题(连续多次都是传到5代问题,10代不稳定)这中间传到某代不稳定了(已经正视目的质粒存在丢失情况)。

问题:


1,我们生产,实际只进行了三代,如果我们能保证菌种传到第5代是稳定的,这种是否可以接受呢?各位老师实践经验一般都是大于实际生产多少代?

2,,假如CDE不接受,B公司,C公司的两份原始菌种,主菌种,工作菌种的保存也都出现了问题,现在需要重新构建菌种,原始,主,工作等,这种情况的话是重大变更吧,那么是否有可能临床不用重新做,因为即使重新构建,那段基因没变,表达的蛋白没有变,蛋白活性没有变,(因为之前临床都做到二期了)。

3、如果就是找到原因,之前存储的原因,温度没有控制好,之前目前的菌种是40代都稳定,现在由于中间一段实践超温了,目前只能保证目前算起的5代稳定,但是仍大于实际生产的三代,不走变更了,这种情况不重新构建菌种,就这样,就用现在的菌种生产,是否可行呢?

2023-11-09 21:32 匿名     
1个回答

1、参考ICH Q5D,要求是达到或超过细胞体外传代限度,因此,我的理解是传代稳定性的考察,限传代次≥实际生产代次即可。此外,你的传代稳定性研究应当尽量模拟实际生产条件来做,才具有代表性,可以考虑商业化规模和工艺锁定后,做scale-down模型下的传代稳定性考察,确认最终的限传代次。

2、B公司和C公司都出现稳定的概率很低,如果出现了,贵司作为MAH对供应商的管理能力会收到质疑。原始菌种没变都好说,原始菌种变更的话,是个超级重大的变更,个人认为临床桥接是跑不掉了,建议这种情况要和监管方就事论事的沟通交流。

3、限传代次能满足生产需要即可。但是储存期间超温的问题,应该做全面的调查和CAPA,对库里的菌种加大抽样检测,确认复苏活率、传代稳定性这些是不是均一的,也就是说整个库是不是还均一,避免有一部分“更差”的混在里面。做完这些工作以后,再评估要不要变更菌库。

2024-03-28 15:41 ggxwtt